2024年4月26日是第17个“全国疟疾日”。作为世界上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,疟疾至今仍在全球威胁着数以十亿计人的生命安全。今年全国疟疾日的宣传活动主题是“防止疟疾再传播,持续巩固消除成果”,旨在动员全社会不要忽视疟疾,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,保障出入境人员健康,持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。
我国自2017年至今连续无本地病例报告,于2021年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。但是,输入性疟疾依然严重威胁人民健康,跨境流动导致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疟疾病例输入,并时有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。所以,在前往非洲、东南亚等高疟流行区时我们应注意个人防护,提升个人防护意识,警惕疟疾感染!
01
什么是疟疾?
疟疾是由按蚊(别称疟蚊)叮咬人体后而感染的一种血液寄生虫病,通常又叫“冷热病”“打摆子”“发疟子”。一般被叮咬后10~20天会发病,发病前往往有疲乏、不适、厌食等症状。发病时会经历发冷期、发热期、出汗期和间歇期四个阶段。
02
疟疾如何传播?
1、蚊媒传播: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是按蚊。
2、血液传播:因胎盘受损或在分娩过程中,患疟疾或带疟原虫的母体血液感染胎儿伤口,会造成先天性疟疾;另外,也可能因输入感染了疟原虫的血液而被感染疟疾。
03
疟疾的典型表现
疟疾发病一般初期症状较轻,可有轻度的畏寒、低热,伴头痛、疲乏、全身不适等,后逐渐加重,周期性的发冷、发热和出汗,同时可伴有剧烈头痛、肌肉和关节酸痛,恶心、呕吐,体温可达40℃以上,甚至出现谵妄、惊厥等,整个发作历时6~10小时,多见于午后和傍晚,多次发作后症状又逐渐减轻。
输入性疟疾的临床症状多不典型,与感冒症状多有相似,很容易误诊或漏诊。
输入性疟疾中3/4以上病例感染的是恶性疟原虫,如不及时治疗,很容易发展成重症疟疾,以脑型疟多见,临床表现为神经系统、呼吸系统异常,出现重度贫血、低血糖、高原虫血症,以及呼吸窘迫综合征、代谢性酸中毒、肾功能不全或循环衰竭等临床表现和并发症。如若治疗不当,甚至会导致死亡。
04
预防与治疗
1、疟疾是通过蚊媒传播,做好个人防护,防蚊虫叮咬最重要。特别是在户外,尽量穿有防护作用的衣物,如长袖、长裤,暴露在外的皮肤可涂抹驱蚊剂。
2、做好家庭防护,可使用蚊帐、纱门、纱窗,睡前在卧室喷洒灭蚊药。
3、注重环境卫生,清除垃圾、杂草、填平污水坑,做好灭蚊工作。
4、出国前应了解目的地流行疾病状况。前往非洲、中南美洲、东南亚国家返回后,如出现发冷、发热、出汗、乏力等症状,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,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。
5、一旦感染疟疾,应按照医嘱全程、足量服药,避免出现复发和耐药。疟疾经过科学治疗可以完全治愈,不必太过惊慌。
6、及时发现、报告、诊断和治疗输入性疟疾病例,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,是实现消除疟疾的关键。
供稿:王祈嵋
初审:邓忠杰
终审:冯宗华